任务启动:天眼追击 20141224
高精度天线,广域视野,尖端灵敏度,时刻指向红外星河,全人类的科学封印——“天眼”FAST。
2014年12月24日晚,国内科技圈燃起一片舆论狂欢。 “天眼”FAST迎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开放,在试运行阶段宣告结束后,如今开始全面接受任务。这勾起了广大科技爱好者的好奇心,大家对FAST首次曝光动向的期待也更加强烈了。
第一部分:天眼受命,进入全新探索阶段
2014年9月,天文学的发展史又添新篇章: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旁的喀斯特洼地,鹅卵石铺就的大型碗壁深处,出现了“天眼”FAST这一中国史无前例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一年多以来,FAST的成功建成及试运行阶段也取得了大量令人瞩目的成果。2016年7月15日,天文学家在FAST上首次发现了巨磁星周围的羊齿状爆发,在国际领先刊物《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学报》发表论文。这一发现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FAST也因此一跃成为天文学界的新名字。
而这次进入全新探索阶段,则标志着FAST宣告正式投入世界舞台。
第二部分:天眼追寻宇宙的奥秘
FAST建成后,科学家们立即组建了天文学的急救小组。即使每一个连通FAST的路径都运输着世界顶尖的射电技术、数学和物理等领域的科学大脑,天文学家们并没有放松自己的警惕,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个仍处于探索阶段的领域。
天眼在初始运行阶段的数据已经被用来探测翼龙星系,并产生了突破性的发现。相信未来有更多的数据能够用来解决多个科学领域的问题。
相信天眼未来有更多的数据能够应用到人工智能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数据增加、传播速度的提升,机器学习、搜索引擎、数据库、社交网络等方向的涌现,以及更先进的专业知识,天眼将会蓝芯范畴,甚至超越。
第三部分:FAST多领域探索的前瞻性价值
FAST这项工作不仅仅获得了国内天文学界的认可,就连全球天文学家也对这一天文学巨型平台表达出浓厚兴趣。有国外权威学者表示,《纽约时报》还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向宇宙的后面看”的报道。文章称,作为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让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它寻找到尚未在任何地方发现的天体。
中国击破“祖传技术”发射火箭的第二个极端例子是在已经通过了一系列试验后飞向天空的天高1号卫星。由于火箭烧毁了太阳能充电储存装置,导致其失联,虽然带着一部分科学仪器等,失事对科研附加价值不会太大, 但这是中国历经数年苦心打造的“小卫星总动员计划”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FAST项目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型科学研究装置建设的全新阶段。FAST建设中涉及了许多国内外科学家的协力,成就不止一个科学奇迹,还有众多科学精神的捍卫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