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螳螂为什么长有镰刀呢?”
“哦……那好象是天生的吧。”
“啊——它原来是天的孩子吗?”
“哦……哈哈哈……”
“那树的孩子是什么啊?”
“树的孩子……是树叶吧。”爸爸出汗了。
“树的孩子咋那么多呢?”
“……你好可爱啊,哈哈哈。”爸爸张口结舌。
上午去充天然气,小儿陪同。
路上,小儿忽然与我探讨起了螳螂。他最近在看一个动画片,片中有些螳螂的情节,他也觉得螳螂比较好玩,常常模仿螳螂的动作。
孩子的思维,真的很敏捷,提的问题也很刁钻,随便一个问题,都能把老爹问懵圈儿。
忽然想起了一部电视剧——《少年黄飞鸿》。
其中有个可乐的片段:
十三姨从海外归来,到叶医生的西医诊所做护士。黄太太问黄大夫神马是“护士”,黄大夫解释说“士”大概是“大学士”的意思。黄太太就很惊叹,说“护士”居然也是“大官”。后来当面问起叶医生,才知道“护士”就是“医生的助手”,并非什么“大官”,两口子又有了撕逼的材料。
两个小段子,前者是真事儿,后者真假不知,但逻辑比较相似。简单地说,就是都产生了“误解”,正因为“误解”,才显得比较可乐。就段子本身而言,看上去不仅无伤大雅,而且让生活多了些情趣。但若在一些重大事项上,发生这样的误解,结果就未必可乐了。
两个小问题:
一、看了段子,除了觉得可乐之外,您还有什么感觉?
二、是哪几个障碍导致了两个段子中的误解?(请参阅本号《沟通14大障碍》系列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