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是什么词
分道扬镳和分庭抗礼都是成语,是指人们因为意见不合,各自离开原来的组织,或者彼此对抗。
一、分庭抗礼的含义
“分庭抗礼”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意思是指在同一庭院内的人,由于意见分歧而互相反对,各自守卫自己的立场,形成了“分庭”的局面,从而失去了和睦相处的机会,甚至互相对抗,所以用“抗礼”的比喻。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使用,常常用来形容各自坚持己见,难以妥协,也形容各方势力之间的对抗。
二、分庭抗礼的典故
“分庭抗礼”的典故来自于汉朝的一则历史故事。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命令大臣董仲舒担任“春坊大学士”,主掌当时的国家教育机构“太学”。董仲舒在担任大学士期间,提出了关于“辅助君主”、“修身齐家”、“尚礼”等学说,打击统治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烈的道德风尚。
然而,董仲舒本人作为“春坊大学士”,却因为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封建体制,每个官员都有个“官的卑贱”之分。他与中书郎睢庄互相不满,各自坚持自己的见解。最终,睢庄与董仲舒的意见分歧,导致了“分庭抗礼”的局面。他们在太学的庭院里,一右一左而坐,彼此不相往来,互不理让,仿佛彼此都不存在,这就是“分庭抗礼”的由来。
三、现代社会中分庭抗礼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分庭抗礼”的表现有很多,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当人们处在意见分歧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妥协和解决,就会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例如在家庭、工作、政治等各个领域中,由于利益、观念、意见等问题而产生了分歧,而这些分歧若不得到妥善解决,就会引发各种冲突和对抗。
,分道扬镳和分庭抗礼都是成语,如果过于执着己见,只会让自己处于一个孤独的、被孤立的状态,也会让整个社会缺失一个互相交流,妥善处理分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