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pp打开就是发现不是推荐(百度APP打开之后都是“感性推荐”的文章,真的好吗?)

2023-12-23T01:45:16

百度APP打开之后都是“感性推荐”的文章,真的好吗?

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占据着国内搜索引擎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其旗下的APP也早已成为每天必备的应用之一。然而,你是否注意到,打开百度APP后,首先出现的几个页面都是无法跳过的“感性推荐”文章,是否经常点击阅读它们呢?

第一部分: “感性推荐”算法不一定是最好的

“感性推荐”是百度APP中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用户的历史记录、兴趣偏好、地域、时间等多个维度对文章推荐进行筛选和推送。这种推荐方式与阅读者的兴趣相关程度似乎更高,但实际上这个算法也不是 100% 准确。

首先,是因为所谓的历史记录和兴趣偏好不一定与实际阅读、学习有关,或者在某一个时间段是该用户感兴趣的,但在另一时间点不再适用了。

其次,这种推荐方式还容易陷入一个封闭的思维圈内,局限在与原本搜索相关的文章中,缺少新的元素或新的知识。有时候半数以上的推荐信息与所想了解的信息无关,如此之下不仅带来不必要的干扰,甚至会使使用者觉得应用不够智能化,更不会对其安全种种问题造成隐患。

第二部分: 个性化推荐存在着数据收集和监管问题

为验证“感性推荐”的准确性,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开和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其中包括用户的浏览行为、个人兴趣爱好、地域、年龄等各种信息资料。尤其是第三方数据包,可能由于不可靠、私自泄露等问题,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是个人隐私受到威胁的一个方面。

此外,很多个性化推荐算法都没有很好的监管体系,至少在个人信息保护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广告商会将“感性推荐”的算法应用到他们的广告推广策略中,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点和行为路径,给他们送上“定制服务”,但是有时这些广告商并未得到用户的明确授权。

第三部分: 个性化推荐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天平

一些互联网巨头大量收集个人数据,不仅不利于个人信息保护,也可能加重社会不平等现象。比如,个性化推荐并不能解决鸡生蛋的问题,即:我想了解的知识信息内容是什么?可能因为这样未被知道的内容确实真的有水平,却因为传播量不足而被系统忽略了,因此就需要大量阅读,去发现内容丰富而又价值的优质文章;反而,两手抱头依赖网站推荐,必然错失许多有意思的知识。

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责任,过分强调个性化推荐的岁月,反而会影响一些读者的选择。而对于从小到大,不断在历史的足迹上前行的我们来说,一个全面的视野和更多的知识,比个性化推荐可能会对我们的人生更加有益。

总之,百度APP的“感性推荐”是有其方便性的,但是我们不应把所有的阅读选择交给计算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评估内容和理性选择。当然,推荐算法或者说人工智能的产生对于个人化、速度慢、信息海量、分析复杂至关重要(和必须的),但并不是人类全部的选择。我们需要对算法产生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注重从原始文献、名家辩论中体现的知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