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法大学的光辉历史
中法大学——一个曾经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府。
可是,在如今它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残碎的建筑和遗址,似乎与它那辉煌与悲壮的历史格格不入。所以,成立中法大学旧址公众号,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希望能探寻其光辉历史。
一. 中法大学的创建与发展
1913年,中国遭遇严重的政治动荡,面对即将来临的南北议和协商,郑振铎先生独辟蹊径,提出了“叫板”法国的构想。他认为,用法国经验改造中国,避免了中国大学制度的倒退,同时也不失为一种现代教育的开创方式。因此,郑振铎先生亲自访问法国,通过反复周折,亲自拜访法国总统,解除所需的资金来源,最终使创办中法大学成为了可能。
中法大学位于北京石景山区香山,占地面积约280公顷。在中国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所采用“大学城”的形式建立的学校。中法大学不但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更在学科设置上与法国的高等师范经营学院相同,先后设置了法、文、理、经、医、农、特殊教育(法国盲童、低智障教育)七个专业。中法大学的建校初衷是打破大学的行业壁垒,顺应学科交叉发展的时代潮流。
二. 中法大学的影响与贡献
其一,科技发展。中法大学坚持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文艺家以及国内第一批留学生。其中,瞿秋白、周恩来、朱德、胡适等都曾是中法大学的学生。他们不仅为中国革命、解放和建设作出了奉献,还在不同领域有很大的创新和贡献。
其二,文化交流。中法大学不仅教授西方文化,还让西方文化走进了中国。同时,中法大学也成为了学生们文化交流的平台,每个留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与机会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
其三,低智障教育。中法大学开设了需要细心教育照顾的低智障教育专业,并引进法国盲童、低智障学生,为这一培训国内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中法大学的衰退和消逝
尽管中法大学理念先进,但受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中法大学在成立之初就遭遇了许多障碍。若干次的世界大战和中国内战的爆发加剧了中法大学的运行难度,融资逐渐陷入僵持。而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中法大学被迫结束了她的历史。房屋被分成公寓,餐厅变成了养鸡场,更不用说她教过无数的毕业生,被迫离开学校的留学生和国内学生。
结语
中法大学的消逝,是华夏教育史上的一个遗憾,与之相伴的是,中法大学的辉煌历史,依然影响着整整一个时代,这也是中法大学鲜明的历史地位所在。有必要通过社交公众号成立以及众多志愿者的努力,打造中法大学旧址公共平台,更好地向公众展示中法大学的丰功伟绩,让世人记得这所曾经美好的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