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学生小张要在学校举行的联欢晚会上表演独唱。但在上场前,不知道为什么,小张却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喉咙肌肉紧缩,发不出声音来。在这时,一位老师教了他一个办法,让他反复对自己说:镇静,我能唱好;镇静,我能唱好。小张按照老师的办法做了之后,紧张情绪果然逐步消除了。在这里,这位教师教小张的方法就是暗示。
暗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它是指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或自己接受某一观点、意见或是活动方式。但是一般不要求人非接受不可。从这一点看,他与劝说和指示是不同的。暗示只涉及简单的思想和行为,至于深刻的思想,复杂的道理,靠暗示不能奏效。暗示可以是语言的和行为的,也可以是表情的和符号的。例如,有的商贩为倾销不畅销的产品,先请几个人围在摊位前,做出买的样子,并夸奖该商品的物美价廉,引得许多本不想买的人也要掏腰包。这样的人被俗称为托儿。这几个装作买货的人的暗示就是语言的和行为的暗示。
暗示可以对人的许多心理活动起作用。对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都能起作用。换言之,这些心理都能受到暗示的影响。此外,发出暗示的人,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意的。
暗示有许多种,我们看看它们的分类情况。
第一,他人暗示。他人暗示又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直接暗示是指有意识地、直截了当地向他人发出某种暗示。成语中的望梅止渴,就是一个很好的直接暗示的例子。间接暗示是指暗示者向他人发出刺激,使之接受,但又不显露动机。或者是发出的刺激不指明意义,需要他人综合各种情况来自己理解。像“千金买骨”这个成语故事中,侍臣对国王就是巧妙地使用了间接暗示的方法。反暗示是指暗示者发出刺激后,却引起了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不管是直接暗示还是间接暗示,都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反暗示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的反暗示,即故意说反话以得到正面的效果。另一种是无意的反暗示,即有意地进行正面暗示,却无意地引起了相反的结果。像“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未曾偷”就是无意反暗示。
第二,自我暗示。它是指凭借思想、语言,自己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自我暗示现象非常普遍。像杯弓蛇影这个成语中的那个客人得的病,就是以为自己饮下了小蛇儿,而反复自我暗示造成的。文章开头小张自己说:镇静,我能唱好,也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又可以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自我暗示。前者的结果是通过自我暗示,战胜紧张、忧虑、自卑、愤怒、多疑、鲁莽、狭隘等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像前苏联有一个教育家,针对一些初中生不喜欢自然课,于是告诉学生说,你在开始学习自然课之前,心里默念着告诉自己,或者大声喊出来说:自然课,我爱你,自然课,我喜欢你。别小看这样的自我暗示,对学生的心理是有影响的,接下来他们就可能去投入更多的心思、注意力去从事自然课的学习。消极的自我暗示则是通过自我暗示加剧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强化了自己某种不正确的认识。
哪些因素影响暗示的产生呢?
首先是暗示者的条件对暗示效果有很大影响。比如权力、年龄、知识、地位、品德等,都影响暗示效果。如果在这些方面都处于优势的的话 ,人们会信赖和依靠他们,他们说的话更容易被人接受,也就是容易形成暗示。
第二是被暗示者在困难和焦虑时,或在情况不明朗时更容易接受暗示。因为此时人要消除顾虑,寻找出路。于是,对他人的带有暗示性的言行就更容易接受。
第三是独立性差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暗示。因为这类人依赖性较强,具有更多的人格的依附性。他们较少分析和批判。于是,往往会成为暗示者的俘虏。比如。在催眠当中,被催眠成功的人往往是受暗示性比较强的人,或者说是独立性比较差的人。这一点在我们实际进行催眠活动的时候,也是予以验证了的。此外,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心理不健康的人也容易接受他人的暗示。
暗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它的作用也很大,但其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要根据暗示者的情况和暗示的内容来评判。我们要注意发挥暗示的积极作用,防止暗示的消极作用。尤其要当心消极暗示对涉世不深、知识经验不足的青少年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