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二种习称“辽细辛”。
别名
细辛、辽细辛、华细辛、小辛、少辛、北细辛
图片
北细辛
产地
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商品药材主要为北细辛,汉城细辛产量小。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四川、湖北、安徽等省。一般以东北所产“辽细辛”为道地药材。
采收加工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细辛 的根状茎横生,长有多数细长的须白根,捻之有辛香气味,所以古人就以其根的形状与气味的特点而命名为细辛。《本草图经》说:“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本草蒙筌》也说:“其根甚细,其味甚辛,药中惟采根煎,故因名曰细辛也。”
《神农本草经》记载“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细辛在《伤寒论》中入方6次、在《金匮要略》中入方16次,是一味非常重要的猛将级药物。
细辛是以根部入药,闻之有清香气味,嚼之则辛辣而麻舌。沈括《梦溪笔谈》说:“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于椒。”所以,《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
细辛是阴性植物,野生的细辛生长在树林下疏松、肥沃的棕壤土上,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灌木,下有繁茂的草本植物,三层植被构成了森林特有的气候类型。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细辛,自然就形成了喜阴凉的特性。而人工栽培细辛时,必须遮阳,如光照过强,则叶片颜色变黄,叶片面积变小,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叶片易灼伤,甚至会枯萎死亡。
顾名思义,细辛之名,“细指形言,辛指味言”(本草乘雅半偈》)。细辛“气温,味大辛”(《药类法象》),辛味能散,温性逐寒,故细辛能祛风解表,凡风寒表证,均可赖之以疏散。与麻黄、附子组成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兼顾,主治阳虚兼外寒之证。不独阳虚感邪者可用细辛,就是阳气不虚而感受风寒者,也可以细辛配麻黄、羌活、防风、荆芥等祛风散寒解表。其中对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出现头痛、骨节酸痛等症者,用细辛尤为的对。《本草纲目》谓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宜用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说:“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关于细辛的品种,古人一直强调“华州细辛”好,但长期以来却存在着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历代本草文献都以华细辛为正品细辛,仅仅是梁代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及部分明清代本草以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为正品。此外,关于细辛的药用部分、用量问题、毒性,至今仍有不同意见。
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含细辛的药方共有16个,其中细辛用量为六两的有1方,即乌梅丸;细辛用量为三两者有8方,即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细辛用量为二两者有4方,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厚朴麻黄汤、大黄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细辛用量为一两者有2方,即真武汤、赤丸方。细辛用量为三分者有l方,即侯氏黑散。尽管东汉时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截至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不论怎样换算,《伤寒杂病论》细辛的用量都大大超过了3克的极限。
其实,最早说细辛“不可过半钱匕”的陈承,重要的前提是“单用末”,同时他也承认细辛“本非有毒”。也就是说,单味研末吞服细辛时剂量不可过钱,并不是说细辛配伍于复方之中煎煮时剂量不可过钱。这才是“细辛不过钱”的本义。由于不理解“细辛不过钱”是指“单用末”吞服而言,从而使得“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成了中医药界的口头禅,“一钱”成了细辛不可逾越的极量。
现代也研究证实,细辛的主要毒性成分是挥发油——黄樟醚,黄樟醚的挥发性远胜于细辛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经煎煮20~30分钟后,煎汁中还保存着一定量的有效成份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份黄樟醚即被大量蒸发,毒性减低,甚至消失。
细辛喜欢湿润、阴凉、弱光的生态环境条件,耐寒、怕干旱燥热等习性,特别是早于其他植物而在早春即萌苗,足以证明细辛的药性一定是温的。
细辛之根为白色,入肺经;“辛能泄肺”,又能散表邪;温能散寒,还能温运水饮,故 细辛能温肺化饮,为治疗寒饮伏肺的常用药物。 细辛合干姜、半夏,化痰饮,散水气,止咳嗽;细辛与五味子配合,一散一收,开合兼施,俾外邪可散,肺气得敛。同时, 细辛本身也有止咳平喘的作用 。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细辛的第一治疗作用就是“主咳逆”。《长沙药解》说:“善降冲逆,专止咳嗽。”
细辛能温经通阳,故能散寒止痛通阳除痹。 引起疼痛的病机虽有多种,但以寒为首。寒则气滞、血凝、筋脉拘挛,均可导致疼痛。用细辛温经脉,通阳气,散结滞,其痛可缓。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如头痛、耳痛、牙痛、脘腹疼痛、肢体痹痛等,只要配伍得当,均能取效。
细辛药证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水气者。
“恶寒不渴”提示的是一种体质状态,即患者恶寒喜暖,手脚冰冷,常厚服重衣,或稍受风寒则感冷气入骨、全身拘紧不适。同时患者口不干渴,涎唾涕液清稀而量多呈水样,甚或自觉口内有冷气,咽下唾液也觉冰冷。这种状态与人处在隆冬严寒之际的生理状态相似,古代称之为“水气”“寒饮”。在这种状态下的患者常常出现咳喘、四肢厥冷、疼痛等。
细辛舌象:凡恶寒不渴之人,多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者为“细辛舌”,是使用细辛的可靠指征。
现代应用
以痰涕清稀、咳嗽、气喘为特征的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过敏性鼻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常配伍干姜、五味子等,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系列、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
以恶寒、肢冷为特征的疾病
如冻疮、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用方如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加细辛汤。
脉缓而迟为特征的疾病
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窦房结兴奋-传导功能下降性疾病,体格壮实者常配伍麻黄、附子等,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体格瘦弱者常配伍桂枝、附子,方如桂枝附子加细辛汤。
各种疼痛性疾病
细辛为治痛要药,只要配伍妥当、剂量适当、方证相应,无论其病理基础为寒热、风湿、痰瘀均有确切疗效。
①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以及后世的《医宗金鉴》芎芷石膏汤、《局方》川芎茶调散、《验方新编》牙痛方等等,均是高效常用方。
②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疼痛为主诉,常配伍附子、乌头,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加细辛乌头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去芍药加大黄附子细辛汤等等。
③胃痛、背痛、胸痛为主诉的疼痛性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绞痛、心绞痛,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以及大黄附子汤与四逆散、柴胡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合方等等。
各种寒饮水气病
如水气之咳嗽、喘息的小青龙汤证与真武加姜辛味汤证;咳嗽、胸闷之苓甘五味姜辛汤水气上冲证;心下坚、大如盘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水气气分病;身痛、无汗、水肿之小青龙汤水气肢表溢饮证;汗出、身重、下寒、水肿之防己黄芪加细辛汤的水气病等。
细辛的故事
“说到细辛,你们一定要细心啊。”老中医喝了口茶,扫了徒弟们一圈,道:“为师有个教训要你们牢记。大概20年前,为师那时候还很年轻。”
“师傅都快80岁了,20年前也不年轻啊!”老中医横了他一眼,继续道:“那时候,为师还在游走行医。我来到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还算富裕。在那看了几天的病,一些老病号觉得我瞧得挺准,巷里巷外便说开了,一些平日里不看大夫的、身体小恙的人也来凑热闹。其中有一个后生说他因为贪凉,在院子里光着膀子睡了一宿,第二天醒来便觉怕冷、发热、周身疼痛、鼻塞、流涕等。我见他是很明显的风寒感冒,便给他开了三剂九味羌活汤加减,并嘱其一天一剂,病当好转。本想此小病定当药到病除,可万万没想到……哎……”
“当天傍晚天还没黑,院外便传来喧闹之声,不待我出去看看怎么回事,东家便推着我往后门跑,见他如此慌张,只是叫我快跑,以后再细谈,只得作罢,先避一避。”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那后生买药回去之后便叫媳妇儿给他熬药,拆开一看,见细辛药量偏少,只有其他药的三分之一,以为是我开错了,便把三剂药的细辛一次性全熬了。谁知服药后不到一个时辰,便口唇发乌,满脸通红,呼吸急迫,眼看就要不行了。家人哭的哭,叫的叫,思来想去,也只有这药有问题。想想一个小小的伤风感冒被弄成这样,便叫上乡里亲戚来捉我偿命。”
“还好后来那后生没事,不然为师心里又会多一个阴影啊。你们以后一定要细心地用细辛啊。”